当前位置:首页>政务公开>林草动态>县市动态

凉山多元模式激活林草富民新活力

来源:州林草局 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9:27 [ 字体: ] 【打印本页】
分享到:

层峦叠翠的凉山,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地正悄然孕育着林草产业的新动能。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,凉山州积极探索“两山”理论转化路径,通过产业链拓展、林下复合经营、资源循环转化等多元模式,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富民效应。

产业链拓展:老鹰茶绿叶变“金叶”

在会东县淌塘镇麻塘村,海拔3000米的老鹰茶现代林业园区内,3000亩生态茶园层叠错落,宛如绿色指纹镌刻在高山之上。茶树依山势起伏,与薄雾缭绕的远山相映成趣,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。这种传承百年的“高山茶”,正通过现代化改造焕发新生。

茶农张大叔背着竹篓在老鹰茶林间穿梭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:“以前种苞谷、洋芋,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几个钱,现在改种老鹰茶一年能挣上万!”

现代化加工车间里,筛选、分拣、分级、包装等深加工设施设备完善。茶叶历经杀青、揉捻、发酵等传统工艺,最终蜕变成醇厚的茶香。“大凉山会东淌塘老鹰茶”凭借独特的醇香口感和绿色生态品质远销广州、深圳等地。

园区构建“集体经济+合作社+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模式,带动农户发展老鹰茶产业,加快区域规模化种植,实现红利共享。2024年,全村32户脱贫户通过老鹰茶产业直接增收48万元,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,这组数字背后是1000余户茶农的幸福笑脸。

这片承载着百年茶文化的叶子,正成为托起该村乡村振兴的“金叶子”。

立体经营模式:核桃“一林生多金”

走进宁南县幸福镇茶岭村,“树上结核桃、地表长药材、坡地育香茶”的立体图景映入眼帘。

该村以核桃产业为基础,大力发展茶叶、板栗、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。创新推广“核桃+”复合经营模式,鼓励农户发展“核桃+茶叶”“核桃+中药材”等立体种养殖,有效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。

以核桃产业园为核心,茶岭村构建起三产融合新生态。已建成核桃和茶叶优质丰产基地面积6693亩,园区辐射带动全村30000亩林粮产业基地的发展,为全县核桃和茶叶的发展作出示范。配套建设的核桃初加工厂、林下经济基地、森林康养中心等设施,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,更催生出森林旅游、康养度假等新业态。2024年,依托园区建设的3A级景区“幸福茶岭”,接待游客5万人次,生动诠释“林地增效、产业增值”内涵,实现了“一林生多金”的立体效益。

资源循环转化:废材点金创“双赢”

会理市太平镇滴水岩村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中心,机器轰鸣着将废弃树枝、松果壳“吞”进肚里,“吐”出一颗颗生物质颗粒燃料。村书记普少华指着传送带上的颗粒说:“以前这些林下可燃物和废材不是烧了就是烂在地里,现在变成了宝贝,去年给村里挣了70多万!”他的声音透着掩饰不住的自豪。

在滴水岩村,废弃林下可燃物正上演“变形记”。依托3万亩烤烟市场和森林抚育废弃物,该村争取资金建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中心,利用林下可燃物、间伐木材、松果壳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,年处理林下可燃物10000余吨。2024年产量770吨,产值70万元。这项“变废为宝”的工程,既解决了林下可燃物清理难题,又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
这些扎根山林的特色经济,不仅让大山披绿、林地生金,更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,让“靠山吃山”有了新注解。凉山正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林草经济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绿色动能

来源:产业科(中心)

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